大冶有色冶煉廠從1957年至今,已建廠62年。作為銅冶煉行業,冶煉爐的變遷更迭就是最直觀的編年史。爐子的變更,往往與企業的改革發展分不開。如今,在中國有色集團“321”發展戰略的指引下,冶煉爐再次見證著公司的趕超發展,全面深化改革浪潮再次風起云涌,而經歷了澳斯麥特爐建設洗禮的大冶有色干部職工會永葆初心,繼續投身建設、克難攻堅。
新 生
2008年突發的金融風暴,給大冶有色帶入了困境。陣痛之中,決策層冷靜下來查找不足,諾蘭達爐和貧化爐的產能、環保等各項指標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。
不破不立。為了迅速在風暴中站穩腳跟,大冶有色啟動了節能減排技改工程,建設澳斯麥特爐。采用富氧頂吹熔池澳斯麥特熔煉工藝。屬于節能環保低碳新工藝。澳爐的落戶,給危機中的大冶有色帶來了新生的希望。2009年7月13日,澳爐奠基,十里廠區彩旗飄揚,映襯著廣大職工期盼的臉龐。這樣的精氣神,讓大冶有色有足夠的勇氣面對接下來的400多天的、前所未有的困難。
練 兵
澳爐的建設場,就是練兵場。大冶有色上下一條心:克服一切困難,加快建設。在冶改辦公室墻上,掛著一張巨幅“工程倒排工期進度圖”。改造時間緊,任務重,多家單位在同一場地同時施工,高空立體交叉作業,動用大型機械,安全、質量、工期等是懸在頭頂的三把令牌,協調、調度是冶改辦的首要工作。
圖紙會審,技術交流,設備選型……一刻都不能停歇,冶改辦的成員每天能打上百個電話。管網敷設施工設計是最復雜的,氧氣、水、電、光纖多條管道敷設,新老管道交叉縱橫,不僅要考慮眼前,還要為后期配套工程的擴建預留余量,一根都不能錯。79米高的澳爐頂層被職工們戲稱為“光明頂”,而200多米長的澳爐皮帶廊則成了“天梯”。為了查清一根管線,建設人員常常要往澳爐上“登頂”好幾趟,幾個來回下來讓人氣喘吁吁,可大家顧不上休息,因為他們早一天弄清圖紙與現場,早一天掌握設備性能,就能在即將到來的點火投產中更加主動、更有把握。
大家踩著時間節點,一步一步、扎扎實實地按照“工程倒排工期進度圖”,完成了一項又一項艱難的任務:
在祖國六十華誕這天,澳爐熔煉主廠房主梁吊裝成功;2010年2月24日,澳爐廠房主體結構實現封頂,初展雄姿;5月11日,澳爐進入儀表安裝階段,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,完成2000多處儀表安裝;6月26日,澳爐7道鐵路更新改造工程軌道敷設主體工程完工;7月23日,澳爐噴槍吊裝成功;9月6日,電爐主體砌筑完成。
單體設備調試、聯動試車步步為營,職工技術培訓、勞動競賽如火如荼……
澳爐頂吹工藝,沉降電爐工藝這都是第一次遇到的,2009年11月3日,第一批11名學習人員出發赴同行業學習。圍繞澳爐設備、工藝和安全操作,廠開展多次技能培訓,為職工“充電”。職工下班后,自發走進課堂,學習澳爐新工藝,迸發出一種不服輸的意氣。
爭 鋒
工藝設計圖紙與冶煉廠實際情況時有相悖。會議室里的“爭鋒”,和生產現場的建設一樣精彩。
起初,澳爐溜槽進水管和疏水管設計在溜槽頂部,這非常不合理。
管道占據了溜槽上方原本不寬敞的空間,投產之后,溜槽清打很成問題。冶煉廠建議管道改在溜槽下方。被設計方一口拒絕,對方的理由是“不需要清溜槽”。冶煉廠據理力爭:澳爐溜槽13米,而同類溜槽平均長度只有6米左右,長了一倍還多,溜槽過長,會導致溶體溫度降低,形成冷卻的結焦粘結在溜槽中,影響生產。清焦,是生產之后必須要進行的一項工作。最后,冶煉廠終于說服對方,進行圖紙變更。
職工們也在與困難“爭鋒”,將設計執行到位。
修爐車間承擔起澳爐主要設備電爐的砌筑工作。采取濕砌法,在電爐砌一塊磚,要花費在貧化爐砌十塊磚的功夫,必須慢工出細活。一天下來,職工們的雙層手套都磨破了,衣服能夠擰得出水。澳爐、電爐、5號干燥窯的砌筑,一共用去了2300多噸的耐火磚,每一塊磚都是職工們排成長龍,一塊一塊地傳遞到爐子上的。
放 銅
12月1日,澳爐竣工投產 。12月9日,點火開爐。12月28日投料,12月31日11時50分,澳爐迎來了最激動人心的一刻,第一包冰銅放出,“成功了!”400多天的跋涉與艱辛,在這一刻化成發自肺腑的吶喊。
400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,創下了澳爐建設“爐體規模世界最大、施工難度最大、施工速度最快、施工質量最優、施工安全最好、投產達標最快、項目投資最省”等七項世界之最。
鏖 戰
點火成功,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。在與新爐子的磨合期里,大家遇到了許多預料不到的困難。
2012年8月7日下午5:30,澳爐申克秤突發故障,無法正確顯示帶料量,進入澳爐的河沙比例失調,導致爐渣熔點升高,粘度變大,無法正常流出,半熔體堵塞堰口。操作工發現大量熔體從溜槽溢出,及時向主控室反映。事故從發生到發現并采取措施,僅僅五分鐘,造成的后果是:澳爐死爐。
停爐大修,是最壞的打算。可沒有人甘心就這么認輸。
廠領導悉數到場,坐鎮指揮,職工們在堰口操作平臺上嘗試燒開內堰口,清理溜槽銅渣,技術人員開展攻關,從改變渣型,降低渣的粘度,改善爐渣流動性入手進行調節。
職工們用鐵鍬,把比石頭還硬的、已經凝固的溶體一點點“啃”下來,為了保持熔池內銅渣的溫度,噴槍不停轉動,站在爐子旁,都能感覺到腳下的地面在微微震動。
經過不懈努力,兩米深的內堰口終于被燒開,8月9日晚6:15,澳爐恢復正常運轉,隨即放出冰銅,整個生產線也恢復暢通。
銅水、爐火,再一次映紅了爐臺。
敢打硬仗,向內挖潛,始終是冶煉人的優良傳統。每一年,冶煉廠涉及到澳爐的攻關,有大大小小上百項。爐壽、槍壽、開風時率不斷提高。
職工們還摸索出半邊清槍重、三步掛渣法等新型操作法,全廠上下心系澳爐,職工們的技術技能在與澳爐達產達標“斗智斗勇”之中不斷提升。
展 望
澳爐竣工投產之后,銅冶煉回收率、冶煉能耗、煙氣制酸利用率等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二氧化碳排放量、廢水排水量等環保指標均符合國家排放標準,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自2009年澳爐奠基動工,距今已經整整十年了。十年前,經濟危機下的大冶有色危中尋機,大膽更新工藝技術,十年后的今天,大冶有色再一次面臨挑戰,砥礪前進。
在中國有色集團的領導下,大冶有色積極打造現代化銅企業,聚焦實業、突出主業、專注專業,不斷深化改革,開拓市場,練就核心競爭力。有色人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乘風破浪,無懼挑戰,創造新的輝煌!
(劉飛)